2017年9月19日—20日,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交流會在北京市圓山大酒店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膜工業協會和膜生物反應器(MBR)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主辦,天俱時集團旗下的河北莫蘭斯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莫蘭斯”)技術部工程師劉海冰參加本次交流會。
本次技術交流會邀請清華大學教授黃霞、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李藝做MBR相關報告。同時,邀請多名實際參與MBR工程設計施工的一線技術及研發人員,對MBR設計和運行過程中的難點和易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介紹并解析一些實際工程案例。會議后,參會者到典型MBR工程進行實地考察參觀。
通過此次技術學習交流,莫蘭斯技術人員掌握了前沿技術資訊,提高了專業化能力。作為制藥環保專家單位,莫蘭斯擁有當前成熟先進的廢水處理單元技術,而對MBR工程技術最新了解和應用,可促成項目最優解決方案,滿足客戶不同需求。
日前,經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河北省科學技術廳、河北省科學技術協會審核、認定,河北莫蘭斯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莫蘭斯)院士工作站正式掛牌。這是莫蘭斯自成立以來在科技發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的一項成果,意味著莫蘭斯科技平臺建設步入了一個更高的臺階。
莫蘭斯專業從事制藥企業污染防治技術開發、污染治理工程、環保設備制造等,掌握當前成熟、先進的廢水、廢氣、廢渣處理單元技術,擅長根據客戶需求合理組合技術單元,形成最優解決方案。自成立以來重點建設莫蘭斯環保研究所,引進了一批經驗豐富的醫藥環保行業專家人才,組建了一支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的研發團隊,在制藥行業廢水、廢氣治理技術、治理工藝設計、環保裝備研發與制造等多個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其研發成果已成功應用于伊犁川寧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節能萬潤股份有限公司、河北一品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知名大型醫藥企業,并作為行業示范工程得到行業內的一致好評。
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莫蘭斯自2016年開始作為中國制藥環保科技論壇主辦單位之一,開展制藥環保技術高端學術研討會,每年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院士進行主題演講,并通過該論壇與國內外知名院士建立深度合作。
設立院士工作站是河北省委人才工作“重點引智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和目標任務,是推進和深化院士智力引進工作,鼓勵和吸引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參與我省經濟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為合作院士在我省開展科技工作搭建創新和服務保障平臺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設立院士工作站,莫蘭斯希望吸引更多的院士,在制藥行業環保技術、環保裝備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研究,為解決制約主導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開展長期合作,為企業戰略轉型提供科技支持,為實現河北創新驅動、綠色崛起作出積極貢獻。
9月17日,中華環保聯合會(ACEF)VOCs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VOCs防治專委會”)成立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天俱時集團副總工程師、河北莫蘭斯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莫蘭斯”)副總經理姚振永出席本次大會,并被聘任為第一屆專家委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首席科學家柴發合研究員當選第一屆主任委員。
第一屆專家委員合影(姚振永,第三排右六)
VOCs防治專委會主任委員柴發合在成立大會上發言并作專委會工作報告。他強調,在環保任務艱巨和行業發展亟需積極引導的背景下,專業委員會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密切圍繞“大中華、大環境、大聯合”的宗旨展開和推進,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尤其是VOCs防治做出一份貢獻。會議中,中華環保聯合會秘書長張永紅為專委會第一屆部分專家委員頒發聘書。
集團副總工程師、莫蘭斯副總經理姚振永 姚振永聘任證書
VOCs防治專委會是經中華環保聯合會第二屆第八次理事會審議通過,批準在VOCs污染防治領域成立的專業分支機構,是聯合會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職能的延伸和支撐。近年來,作為制藥環保專家單位,天俱時集團及莫蘭斯在VOCs治理方面取得多項技術突破,并成功應用于國內大型制藥企業。其中,廢氣治理專家姚振永曾獲得“一種VOCs廢氣處理組合裝置”實用新型專利,在廢氣處理研究方面造詣深厚,技術精湛,因此被聘請為VOCs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他表示,今后天俱時集團及莫蘭斯將與委員會各專家及委員單位積極互動,了解更多行業領先技術,結合自身探索實踐,推動制藥企業零排放的實現。
君子執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為兄弟。——題記
有人說,拙劣的管理者各有不同,優秀的管理者異曲同工:注重以人為本、用人之長,踐行仁愛文化,凝聚團隊力量,帶領公司朝著光明前進。
天俱時80后青年管理者吳少華,僅用兩年時間便升任河北天俱時醫藥化工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已然是青年管理者中的佼佼者。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若未經歷破繭之苦,怎會做到決勝千里!
一、破繭:感恩磨難,激勵成長
吳少華大學畢業之后進入央企核四院工作,這是一份“在別人看來很體面的工作”。但時光漸逝,四年里他按部就班的畫設計圖,安穩度日,卻有些迷失自己。對領導看似“更年期事兒媽”那樣事無巨細的嚴格要求也有些無法忍受。毅然選擇離開,卻意外收獲“更年期”領導的諄諄囑托:“去那邊了,要多跟著薛工他們學習。”起初他并不理解這種行為。
2015年初吳少華加入自由開放的天俱時設計公司后,開始野蠻生長。從工藝設計工程師升職為工藝專業負責人,再升任到設計公司總經理,只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天俱時一年的經歷抵得過核四院四年,但沒有那四年的積累,絕換不來這兩年的成長——這是吳少華后來才領悟到的。安穩的那四年積淀,無形中吸收了諸多優秀傳統,時至今日仍在傳承發揚。當他走上管理崗位,尤其是升任總經理后,要管理公司大小事務,要做項目設計,要與工程公司、甲方公司溝通,還要上傳下達集團決策,像個陀螺一樣360°旋轉。繁忙之中突然理解了那位“更年期事兒媽”,原來是其當時所處的管理位置需要考慮和承擔太多東西,另一方面也為了讓屬下盡快獨當一面,不受別人的指責。只怪當時太年輕,并未領會其中的奧義。
而讓吳少華對管理有了抽筋撥骨般理解的,是今年十多名員工的出走事件。這對當時還是管理小白的他來講,無異于晴天霹靂。一邊嚴重懷疑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職位,一邊在驚慌中思考著當前人手不足怎么辦?掙扎、思索后,他咬緊牙,忍著痛,堅持干!詳細列出所有離職員工的資料,逐一分析,與此同時,通過開展層層遞進管理模式、大力引進人才、調整薪酬考核體系等一系列舉措穩定公司人員,將危機化為轉機,使設計公司上下更加團結一心。自此他明白了,每個人都有離開的理由和自由,我們要做的就是扎好根、澆好水、吸收陽光,作為枝繁葉茂的梧桐去迎接鳳凰。
對這件事,吳少華內心是充滿感激的。他感謝集團強大的支持、感謝留下者的不離不棄、更感謝出走者送與他管理生涯的一記重擊,讓他對“管理”有了清醒的認識。此時的他,就像一只離開時對花營營道謝的蜜蜂,磨難時涅槃重生的火鳳凰,邁出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二、執仁:仁德為志,千里之外皆兄弟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道:“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因此,用人之本在于德行。采訪時,天俱時集團董事、總裁,設計公司董事長武亞鋒和設計公司總工程師潘厚昌在評價吳少華時,用詞驚人的一致:“剛正不阿敢亮劍!”。周圍的同事們也稱他是一個“陽光、正直、果敢、德才兼備”的青年管理者。
對媚上現象,吳少華是堅決反對的。他說:“這樣的人,毫不客氣的說,設計公司發現一個,辭退一個!媚上的人根本沒有原則,既會影響他人的決策,又會帶壞整個公司的風氣,有這樣人的公司將是沒有活力的公司!”
除了反對媚上外,他選人時也秉持“以德為先”的理念:
·在價值觀上必須與集團、與設計公司高度一致;
·正能量做事,陽光下做人;
·不能講先來后到,不分幫派,不論資排輩;
·要有集體榮譽感、團隊意識。
這些與天俱時集團推行的“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普世價值觀十分契合。價值觀和文化是企業發展的魂,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形成持續增長的動力。而吳少華并不是用文化去“維系”員工,而是用文化去“熏”,是從方方面面的行動中展現文化,熏陶彼此,團結彼此。
設計公司還年輕,許多事情經驗不足,但他清楚的知道“總是在分析,缺少行動力”的毛病會拖慢發展進度,必須打破這種壁壘,簡化分析,積極行動起來,用行動的結果反饋其正確性,邊修正邊積累經驗。行動向來比“說”更有說服力:“能者上,庸者下。當你把合適的人提拔到合適的位置時,這種動作比說一萬句都強,被提拔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質和做事方式,就會充分體現公司所提倡的核心文化。”如此先行后言的風格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吳少華精準的決策力和堅定的執行力。
此外,他秉持“和而不同”的工作態度,鼓勵員工大膽創新,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這使得設計公司有了更強的包容性,員工內心的安全感被放大,彼此信任團結,朝著共同的目標奮斗,彰顯出設計公司匯集人才的真正價值。
三、運籌:以人為本,奠定長青基業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重視”二字輕若鴻毛,但在員工心中卻重如千斤。工藝專業工程師張新晴說華總有兩件事讓她特別感動。一件是去年過年時收到吳少華洋洋灑灑寫的一大篇祝福郵件,其中感謝并肯定了她為公司所做的努力,也指出工作中需要改進的地方,指明前進的方向,鼓勵她認真前行,寫得十分用心。另一件事是,今年8月份設計公司組織全體員工攜家屬去麗江旅行,但由于工作原因,有些員工無法抽身參與這項活動。可是吳少華沒有忘記他們,對這些堅守在一線的員工給予了通報表彰。這是一個管理者給予員工的重視和尊重,心懷員工的管理者才是合格的管理者。
目前,設計公司80后、90后的員工越來越多,老中青三代人同堂共事,中間不免有思維或溝通斷檔,管理者必須做好這之間的銜接,維護好各個階層的利益。有一次,一個剛參加工作的新人與資歷深厚的老員工發生了工作上的爭執,弄得很不愉快。設計公司副總經理董曉峰說:“在這件事上華總處理得很有水平。”吳少華分別以不同的姿態與二人談話,向對老員工表達了年輕人對其的尊敬愛戴,同時說明了年輕人各方面不成熟,在不打擊年輕人積極性的情況下,有尺度的批評;然后向年輕人表達了老員工對他的肯定,同時說明了要虛心接納老員工傳授的經驗,要懂得“批評你的人才是你的貴人,不搭理你反而會害了你”的道理。雙方互相理解和認同,圓滿解決此事。吳少華充當了老中青三代的粘合劑,搭建起溝通橋梁,讓彼此融合起來,成為設計公司堅不可摧的集體。
培訓是企業給員工提供的最好的精神食糧。吳少華與領導小組共同制定年度全員培訓計劃,讓有能力、愛學習、有干勁兒的員工得到全方位的進步,打造人才發展平臺同時,為集團EPC輸送高級復合型人才。此外,與員工一起制定同公司發展戰略相契合的職業發展規劃,使二者交相輝映,彼此促進相融,也是勢在必行的舉措。他希望在這里,不僅要培養每位員工,更要讓他們對自身發展有清晰的認知。公司要成為他們夜航的燈塔,帶領著員工朝著光明前進。
四、決勝:格局高遠,引領智慧未來
設計公司副總經理杜陽與吳少華從核四院到天俱時,共事多年。在談到吳少華的變化時,他說:“華總是我們當中成長最快的一位,他最大的變化就是格局更大了,以前局限在工藝專業的小圈子里,想的事情比較局限,但現在眼界開闊,格局宏觀,更能施展拳腳了。”而吳少華的格局宏大不僅體現在與各層交流和全局視野上,更體現在對時局的把控上。
傳統的醫藥化工設計行業操作模式是純設計院模式,設計是設計、施工是施工,二者間存在嚴重的斷檔,況且有些傳統的設計規范已經不符合當前的情況,因此做出的設計方案用吳少華的話來說就是“不接地氣”。施工時項目上再根據實際情況對設計圖進行二次優化,甚至是推翻重來。這大大增加了人工成本,延緩了項目進度。吳少華堅定的說:“這種設計院必須轉型,不轉型將必死無疑!”
跟隨集團EPC戰略,設計公司已經積極轉型。作為EPC總包中的智力輸出,要求設計師們必須從單一專業轉型為項目綜合設計師。要下項目了解實際情況,與工程公司、甲方公司加強循環有效的溝通,統籌兼顧,并從設計的角度指導項目施工,同時吸收施工反饋,優化設計,避免二次甚至多次錯誤設計造成的資源浪費,也避免給EPC總包中的其他部門增加成本,用此種方式既為業主節省成本,又能提高EPC利潤值。因此,設計師從“畫圖農民工”到“智力輸出”的轉型,不應僅僅是薪酬待遇上的變化,而是徹底實現從“被動作圖”到“主動設計”的變化。吳少華說,現在早就過了紙上談兵的時代,設計師必須要與工程互動,做新型EPC設計公司!
此時,設計公司步入高速發展行列。作為天俱時杰出的青年管理者,吳少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希望未來五年內把設計公司打造成設計領域里有一定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品牌公司,也希望有更多優秀能人志士加入進來,在集團EPC戰略和新型設計公司的強大支撐下施展才華。
編后語:在此之前,吳少華以仁德為志,崇尚先行后言,運籌帷幄,帶領設計公司決勝千里,完成了破繭化蝶。從此之后,寶劍配妥再入江湖,愿其歷盡千帆,一攬芳華,歸來時,仍為少年。
文字丨張景雪
采訪丨張景雪
趙榮
趙霞
人物鏈接:
君子執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為兄弟。——題記
有人說,拙劣的管理者各有不同,優秀的管理者異曲同工:注重以人為本、用人之長,踐行仁愛文化,凝聚團隊力量,帶領公司朝著光明前進。
天俱時80后青年管理者吳少華,僅用兩年時間便升任河北天俱時醫藥化工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已然是青年管理者中的佼佼者。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若未經歷破繭之苦,怎會做到決勝千里!
一、破繭:感恩磨難,激勵成長
吳少華大學畢業之后進入央企核四院工作,這是一份“在別人看來很體面的工作”。但時光漸逝,四年里他按部就班的畫設計圖,安穩度日,卻有些迷失自己。對領導看似“更年期事兒媽”那樣事無巨細的嚴格要求也有些無法忍受。毅然選擇離開,卻意外收獲“更年期”領導的諄諄囑托:“去那邊了,要多跟著薛工他們學習。”起初他并不理解這種行為。
2015年初吳少華加入自由開放的天俱時設計公司后,開始野蠻生長。從工藝設計工程師升職為工藝專業負責人,再升任到設計公司總經理,只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天俱時一年的經歷抵得過核四院四年,但沒有那四年的積累,絕換不來這兩年的成長——這是吳少華后來才領悟到的。安穩的那四年積淀,無形中吸收了諸多優秀傳統,時至今日仍在傳承發揚。當他走上管理崗位,尤其是升任總經理后,要管理公司大小事務,要做項目設計,要與工程公司、甲方公司溝通,還要上傳下達集團決策,像個陀螺一樣360°旋轉。繁忙之中突然理解了那位“更年期事兒媽”,原來是其當時所處的管理位置需要考慮和承擔太多東西,另一方面也為了讓屬下盡快獨當一面,不受別人的指責。只怪當時太年輕,并未領會其中的奧義。
而讓吳少華對管理有了抽筋撥骨般理解的,是今年十多名員工的出走事件。這對當時還是管理小白的他來講,無異于晴天霹靂。一邊嚴重懷疑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職位,一邊在驚慌中思考著當前人手不足怎么辦?掙扎、思索后,他咬緊牙,忍著痛,堅持干!詳細列出所有離職員工的資料,逐一分析,與此同時,通過開展層層遞進管理模式、大力引進人才、調整薪酬考核體系等一系列舉措穩定公司人員,將危機化為轉機,使設計公司上下更加團結一心。自此他明白了,每個人都有離開的理由和自由,我們要做的就是扎好根、澆好水、吸收陽光,作為枝繁葉茂的梧桐去迎接鳳凰。
對這件事,吳少華內心是充滿感激的。他感謝集團強大的支持、感謝留下者的不離不棄、更感謝出走者送與他管理生涯的一記重擊,讓他對“管理”有了清醒的認識。此時的他,就像一只離開時對花營營道謝的蜜蜂,磨難時涅槃重生的火鳳凰,邁出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二、執仁:仁德為志,千里之外皆兄弟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道:“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因此,用人之本在于德行。采訪時,天俱時集團董事、總裁,設計公司董事長武亞鋒和設計公司總工程師潘厚昌在評價吳少華時,用詞驚人的一致:“剛正不阿敢亮劍!”。周圍的同事們也稱他是一個“陽光、正直、果敢、德才兼備”的青年管理者。
對媚上現象,吳少華是堅決反對的。他說:“這樣的人,毫不客氣的說,設計公司發現一個,辭退一個!媚上的人根本沒有原則,既會影響他人的決策,又會帶壞整個公司的風氣,有這樣人的公司將是沒有活力的公司!”
除了反對媚上外,他選人時也秉持“以德為先”的理念:
·在價值觀上必須與集團、與設計公司高度一致;
·正能量做事,陽光下做人;
·不能講先來后到,不分幫派,不論資排輩;
·要有集體榮譽感、團隊意識。
這些與天俱時集團推行的“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普世價值觀十分契合。價值觀和文化是企業發展的魂,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形成持續增長的動力。而吳少華并不是用文化去“維系”員工,而是用文化去“熏”,是從方方面面的行動中展現文化,熏陶彼此,團結彼此。
設計公司還年輕,許多事情經驗不足,但他清楚的知道“總是在分析,缺少行動力”的毛病會拖慢發展進度,必須打破這種壁壘,簡化分析,積極行動起來,用行動的結果反饋其正確性,邊修正邊積累經驗。行動向來比“說”更有說服力:“能者上,庸者下。當你把合適的人提拔到合適的位置時,這種動作比說一萬句都強,被提拔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質和做事方式,就會充分體現公司所提倡的核心文化。”如此先行后言的風格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吳少華精準的決策力和堅定的執行力。
此外,他秉持“和而不同”的工作態度,鼓勵員工大膽創新,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這使得設計公司有了更強的包容性,員工內心的安全感被放大,彼此信任團結,朝著共同的目標奮斗,彰顯出設計公司匯集人才的真正價值。
三、運籌:以人為本,奠定長青基業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重視”二字輕若鴻毛,但在員工心中卻重如千斤。工藝專業工程師張新晴說華總有兩件事讓她特別感動。一件是去年過年時收到吳少華洋洋灑灑寫的一大篇祝福郵件,其中感謝并肯定了她為公司所做的努力,也指出工作中需要改進的地方,指明前進的方向,鼓勵她認真前行,寫得十分用心。另一件事是,今年8月份設計公司組織全體員工攜家屬去麗江旅行,但由于工作原因,有些員工無法抽身參與這項活動。可是吳少華沒有忘記他們,對這些堅守在一線的員工給予了通報表彰。這是一個管理者給予員工的重視和尊重,心懷員工的管理者才是合格的管理者。
目前,設計公司80后、90后的員工越來越多,老中青三代人同堂共事,中間不免有思維或溝通斷檔,管理者必須做好這之間的銜接,維護好各個階層的利益。有一次,一個剛參加工作的新人與資歷深厚的老員工發生了工作上的爭執,弄得很不愉快。設計公司副總經理董曉峰說:“在這件事上華總處理得很有水平。”吳少華分別以不同的姿態與二人談話,向對老員工表達了年輕人對其的尊敬愛戴,同時說明了年輕人各方面不成熟,在不打擊年輕人積極性的情況下,有尺度的批評;然后向年輕人表達了老員工對他的肯定,同時說明了要虛心接納老員工傳授的經驗,要懂得“批評你的人才是你的貴人,不搭理你反而會害了你”的道理。雙方互相理解和認同,圓滿解決此事。吳少華充當了老中青三代的粘合劑,搭建起溝通橋梁,讓彼此融合起來,成為設計公司堅不可摧的集體。
培訓是企業給員工提供的最好的精神食糧。吳少華與領導小組共同制定年度全員培訓計劃,讓有能力、愛學習、有干勁兒的員工得到全方位的進步,打造人才發展平臺同時,為集團EPC輸送高級復合型人才。此外,與員工一起制定同公司發展戰略相契合的職業發展規劃,使二者交相輝映,彼此促進相融,也是勢在必行的舉措。他希望在這里,不僅要培養每位員工,更要讓他們對自身發展有清晰的認知。公司要成為他們夜航的燈塔,帶領著員工朝著光明前進。
四、決勝:格局高遠,引領智慧未來
設計公司副總經理杜陽與吳少華從核四院到天俱時,共事多年。在談到吳少華的變化時,他說:“華總是我們當中成長最快的一位,他最大的變化就是格局更大了,以前局限在工藝專業的小圈子里,想的事情比較局限,但現在眼界開闊,格局宏觀,更能施展拳腳了。”而吳少華的格局宏大不僅體現在與各層交流和全局視野上,更體現在對時局的把控上。
傳統的醫藥化工設計行業操作模式是純設計院模式,設計是設計、施工是施工,二者間存在嚴重的斷檔,況且有些傳統的設計規范已經不符合當前的情況,因此做出的設計方案用吳少華的話來說就是“不接地氣”。施工時項目上再根據實際情況對設計圖進行二次優化,甚至是推翻重來。這大大增加了人工成本,延緩了項目進度。吳少華堅定的說:“這種設計院必須轉型,不轉型將必死無疑!”
跟隨集團EPC戰略,設計公司已經積極轉型。作為EPC總包中的智力輸出,要求設計師們必須從單一專業轉型為項目綜合設計師。要下項目了解實際情況,與工程公司、甲方公司加強循環有效的溝通,統籌兼顧,并從設計的角度指導項目施工,同時吸收施工反饋,優化設計,避免二次甚至多次錯誤設計造成的資源浪費,也避免給EPC總包中的其他部門增加成本,用此種方式既為業主節省成本,又能提高EPC利潤值。因此,設計師從“畫圖農民工”到“智力輸出”的轉型,不應僅僅是薪酬待遇上的變化,而是徹底實現從“被動作圖”到“主動設計”的變化。吳少華說,現在早就過了紙上談兵的時代,設計師必須要與工程互動,做新型EPC設計公司!
此時,設計公司步入高速發展行列。作為天俱時杰出的青年管理者,吳少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希望未來五年內把設計公司打造成設計領域里有一定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品牌公司,也希望有更多優秀能人志士加入進來,在集團EPC戰略和新型設計公司的強大支撐下施展才華。
編后語:在此之前,吳少華以仁德為志,崇尚先行后言,運籌帷幄,帶領設計公司決勝千里,完成了破繭化蝶。從此之后,寶劍配妥再入江湖,愿其歷盡千帆,一攬芳華,歸來時,仍為少年。
文字丨張景雪
采訪丨張景雪
趙榮
趙霞
人物鏈接:
9月9日清晨,天俱時集團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全員及家屬秋游活動。百余人齊聚集團樓下,一同前往具有“北方小桂林”之稱的十渡風景區,開啟了“聚歡樂,享美景”的美妙之旅。
十渡風景區是國家4A級風景區,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拒馬河穿流而過,空氣清新,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倉!
此次旅行,集團總部餐廳—喜來順美食匯貼心的為大家準備了可口美味的早餐。在大巴車上吃完早餐,經過短暫的休息后,一行人來到十渡風景區里的九渡。彩色的漂流船、碧綠的小河水,還有油油的水草、拂面的秋風、巍峨的高山,好似一幅令人陶醉的七彩水墨畫。在這愜意無比的風景中,大家穿上橘色的救生衣,坐上小皮船,晃晃悠悠的開啟旅程第一站:拒馬河漂流。一開始水流平穩,大人們學著劃船,小朋友們拿著水槍互相噴水,打水仗,笑著,鬧著,好不歡樂。不一會兒,到了拒馬河水流湍急的地方,小皮船隨著水流忽高忽低,水花打在臉上,流進船里,浸濕了衣褲,人們的尖叫聲此起彼伏,興奮中有些許害怕,害怕之后又是期待。總之,十分有趣,十足過癮!
換了衣服之后,大家來到八渡,撐起竹篙,游竹筏。在這風景秀麗的山河中,時而撐船,時而賞景,時而嬉戲,感受自然的氣息。站在船頭,望著危壁千仞的山峰,微波蕩漾的湖水,吟詩作對之情油然而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閉門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夢回”,好詞好詩不絕于耳。
下午大家來到孤山寨,勇敢的穿越200米長的鐵索大吊橋,大家三三兩兩的自由穿行在Y字型園區內。往左,是千疊萬重的瀑布群。水流打在千年巖石上,清脆悅耳,青山如洗,行走之間,仿佛過著閑云野鶴的生活。碧湖高山,大家忙不迭的拍照留念,要把這秀麗風光和這份歡樂心情記錄下來。往右,是一線天。攀上谷長山幽,綠林蔽日的峽谷,時有奇木怪枝,時見蜂蝶飛舞,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工作的壓力一掃而光。登上狹窄的臺階,看到了一線天。山峰好似被斧頭劈開一樣,余出一條縫兒僅供一人通過,抬頭望天,真的只有一線。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旅途歸來,大家心情十分暢快,紛紛表示這次十渡之旅景色優美,樂趣十足。在美景中,既緩解了工作壓力,彼此之間也增強了溝通、增進了感情、增加了信任,為日后更努力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礎,而這種放松和愉悅正是集團組織旅行的意義,希望集團的員工和家屬們能夠“歡聚每一刻,共享天下景”!